闲聊时,每当话题的指针被拨到安徽美食,说来说去,基本无外乎那几样耳熟能详的:
霸占掉很多人唯一“吃臭名额”的臭鳜鱼啦;街头连锁小吃新秀淮南牛肉汤啦;被“景区特产”title耽误的人间真实美味黄山烧饼啦……
假如此刻,有个人用一眨眼的功夫,就说出了一大串大家此前闻所未闻的食物名称,那么很有可能这个人,就是个正在回忆家乡美味的阜阳人。
也许是你不知道的阜阳
“阜阳在哪儿?”
每个离家在外的阜阳人,在新环境里的生活往往都是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的。
阜阳这座地处皖北平原的地级市,无论从面积还是人口看,都不应该被称为小城。
尤其在人口层面,阜阳的户籍人口超过了千万,常住人口更是比合肥还多,居安徽全省第一(据2019年阜阳市统计局、合肥市统计局数据)。
图/微博@泥芽
古称颍州的阜阳,还孕育过很多历史名人。管仲、鲍叔牙、甘茂、吕蒙等著名将相的老家都被认为在今阜阳境内;
而曾在颍州为官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名士,也让这里凝存下无尽的文人情怀。
苏轼曾作下“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诗句,盛赞彼时足以与杭州西湖媲美的古颍州西湖 摄影/于子成 图源/微博@阜阳发布
能够自古让人于此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注定不贫瘠。
平坦地势上的肥沃水土,加之四季分明的优良气候,让这里在古时就拥有了发达的农耕文明,现在依然是江淮粮仓和重要的蔬果产地。
阜阳的金色麦田 图/微博@风送色香
换句话说,阜阳人在美食制作上,从来就不用为食材发愁。
网络上,关于“安徽到底算南方还是北方”的争论经年不衰,然而位于淮河北岸的阜阳,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生活习惯上来看,都毫无争议地属于北方。
性格豪爽的当地人,饮食喜好上也与广大北方地区一致,偏好浓重的口味和扎实的分量,各种各样的面食更是在绝大多数阜阳人的生活中餐餐不可或缺。
薄皮儿大馅的饺子,是阜阳家庭餐桌上的常见主角 图/君梦
深厚的农业积淀,丰富的物产,以及人们用双手开拓生活的信念,共同成就了这方沃野上独特的美食体系。
“馍”界传说
一听到馍,很多人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总觉得干巴巴又没什么味道的馍,实在没什么好吃的。
而阜阳这个名副其实的麦香“馍”界,却将刷新你对这种食物多样性和美味度的认知。
首先就是让外地小伙伴吃过都喊惊艳的卷馍,简直称得上是阜阳的“市馍”。
图/微博@就想吃肉肉不想长肉肉
别看它样子平平无奇甚至有点儿“糙”,但无论是招待第一次来阜阳玩的朋友,还是本地人从远方归家,不少阜阳人会选择的头一顿饭就是卷馍。
从大煮锅中捞出红汤卤制入味的面筋、豆芽及烤肠、牛肉、鸡蛋等荤素食材,放到三四张交叠铺开的半透明春卷皮上。
图/小红书@君梦深蓝
浇上辣油和蒜汁等调味后,师傅会麻利地把它们卷成锥子状,再用尖尖那头蘸上少许汤汁,一份足以让小鸟胃食客花容失色的卷馍就制作完成了。
这样的一份卷馍,拿在手里第一感觉就是:好沉!从尖头那端开始咬,脆、软、糯、弹等口感在嘴里立体轰炸,越到下面味道越丰富,越到下面香辣劲儿就越让人欲罢不能。
图/微博@梵星shmily
而如果想从一些对食量要求较低的小吃开始体验阜阳馍馍,既是菜又能当主食的叠咸馍相当值得一试。
图/微博@-Brot-
在晶莹剔透的薄面皮中夹上多多的蔬菜碎和鸡蛋,再像叠被子一样把它们一个个叠成长方形,入锅或煎或蒸,都是一顿营养丰富又快捷的好饭。
图/下厨房@M伊伊
阜阳的馍中还有一位当仁不让的“巨头”,那就是枕头馍。每个足足有3斤多重,形状恰似古代人们爱用的那种小巧玲珑的颈枕,让人只得“吃不了兜着走”。
图/微博@小徽猪_ayf
据说这馍背后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南宋时期,金兀术攻打阜阳的时候正值新麦收获季,为了帮助宋军打胜仗,百姓们便将新麦磨成面粉,做成敦实的枕状馍馍。
宋军带在身上,白天随时可吃,夜里还可垫着它入睡,渐渐枕头馍的名字也流传了下来。
图/微博@阜阳市人民政府发布 图源/关云瑞
和普通的馒头不同,枕头馍在面粉选择和饧发步骤上都非常讲究,压面更是要使用几米长的杠子人工操作。这让成品在大锅里蒸熟后内部组织层层叠叠,散发一种特有的清甜酵香,口感则似面包般松软且富嚼劲儿。
汤汤水水
千万别以为爱吃馍的阜阳人是汤水绝缘体。其实,恰恰因为对面食的钟爱,为了均衡口感,当地人几乎“汤不离手”。
就拿前面提到的卷馍来说,没有咸马糊搭配便失去了灵魂。马糊又称麻糊,事实上在阜阳有咸淡两种。
咸马糊 图/小红书@皮皮牛不能胖
咸马糊的质感有些类似胡辣汤,不过是单纯的咸香口。加入海带、千张、花生和几滴点睛的麻油,香味就从老巷深处的早餐摊上飘散出来,巷口都闻得见。
淡马糊 图/小红书@皮皮牛不能胖
而淡马糊则完全是另外一种东西了,浅浅的奶白色上点缀着明艳的黄与绿,口感也有如酸奶般浓稠,颇有一丝小清新之风。
图/微博@安徽发布、阜阳新闻网
它实际上是一种豆米共同慢熬而成的糊糊,虽叫马糊,但制作起来绝不能“马虎”。舀上满满一瓷碗,撒上卤黄豆、腌芹菜碎和薄薄一层芝麻盐,晨光中下肚,心与胃都是一整天的熨帖。
假如想喝点儿清淡的,Sa汤将更对胃口。
图/微博@若离莫回头
Sa字具体怎么写,各种说法林林总总,但阜阳孩子从小还是喜欢“傻汤傻汤”地叫。
Sa汤在苏鲁豫皖各地都有,但阜阳人做起来却有自己的方法:以母鸡和大骨为底熬出高汤烧至沸腾,再快速浇在土鸡蛋蛋液上。
图/微博@阜阳美食攻略
很快,一碗撒着黑胡椒和荆芥的Sa汤就可以被端到桌上。鸡蛋花在碗里绽放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肉食星人也别担心饿肚子,到东关街的粉鸡汤老店,跟老板报出“一碗粉鸡,两个饼子”的密码,迎接你的将是一场盛大的满足。
图/搜狐@吃喝玩乐在阜阳
调好味儿的大块鸡肉条,用红薯粉和蛋清挂糊后,放在鸡骨汤底里煨熟。
图/搜狐@吃喝玩乐在阜阳
粉粉嫩嫩的鸡肉,滑嫩度被外面一层粉糊完好保存,与鲜浓鸡汤相辅相成。让人喝一勺汤就停不下来,一旦开始吃肉又会香到忘记了喝汤。时不时再来几口蘸了酱豆的饼子,全身舒畅赛神仙。
板面疑云
安徽牛肉板面,这个在河北如雷贯耳的“小吃一霸”、早餐车C位选手,却成了许多来自阜阳以外地方的安徽人心中最大的谜团。
因为从小到大,他们似乎从来没在家乡的街边看到过贩售这种食物的店。直到有一天去到了隶属于阜阳的太和县,看到一家家顾客盈门的板面馆,这才算把多年的疑惑解开。
只不过在太和是没有牛肉板面的。从这种面被发明出来那天起,太和就只有羊肉板面。
图/微博@科二比数学还难
之所以叫“板面”,是因为早年时,那宽宽的面条是在铁皮案板上边摔边拉做成的,这样能保证面条硬身却不失筋道。现在虽然已经多数改成机器制作,但响亮的“板面”二字还是保留了下来。
图/微博@乡村美食大院
吃羊肉板面,绝配是豆皮和鸡蛋,而精华则在于店家自炸的辣椒皮子。亮晶晶的红油汤汁,洁白的宽面,大块的羊肉,加上点缀的青菜,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至于为什么“以牛换羊”,有种说法是,起初这种面随着外出务工的太和人,被带到了更北的地区,渐渐有人就在外地专门做起板面生意来。
图/微博@科二比数学还难
不过受不了膻味的人还是相对较多,为了扩大受众,店家这才逐渐把羊肉换成牛肉。因为板面便宜管饱,滋味儿又足,于是逐渐走红。
让阜阳人魂牵梦萦的面条不止板面,名字似有一种少数民族风情的格拉条,是外人不知亦不懂的味蕾港湾。
其实,“格拉”并不是什么外来语,不过是阜阳话中“搅拌”的发音。连上一个很有灵性的“条”字,简单直接,让这碗面从名字开始就拥有了一种纯粹感。
一碗格拉条,最需要“格拉”技巧的是面条刚出锅时就被放上去的浓浓麻酱。
听着简单,但外地人头一次吃这个还真不一定能拌得均匀。好心的老板如果得知你是个“新人”,可能就会悄悄帮个小忙,在你的碗里多舀上点儿酱。
阜阳人吃格拉条的时候,嘴里常会念叨着“格拉格拉” 图/微博@梵星shmily
格拉条同时也是一道考验食客耐辣程度的小吃。
淋在面上的新炸辣椒油把脑门儿辣出了汗,就赶紧喝上一口面汤冲的鸡蛋茶缓缓,吃口卤菜腊肠,然后再接着奋战。直到碗底变得干净,身心也酣畅起来。
在阜阳,拥有独特气味的荆芥是香菜一般的存在,喜欢的人无论是吃格拉条亦或是什么别的,都喜欢撒一把;不喜欢的人却避之不及 图/豆瓣@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旅行景点#热门
- 游记攻略#标签
-
阜阳市旅游 韩国旅游攻略 自驾张家界旅游攻略 石家庄按摩哪里好 荣成旅游 永嘉旅游 余姚旅游景点大全 陕西的旅游景点 自驾旅游推荐 西昌自驾旅游攻略 木渎 旅游攻略 大英县旅游 广西的旅游景点大全 轻井泽旅游 怎么买旅游保险 锦里旅游 开封私人导游 济宁旅游 怎么去西沙群岛旅游 法国旅游攻略 飞鱼旅游 上海都市旅游卡 春节去广州旅游 西南地区旅游 黑龙江旅游 长白山 旅游 六盘水市旅游 丽江旅游业 旅游业现状分析 双鸭山旅游 龙岩旅游景点 纽约旅游 那拉提旅游风景区 泸沽湖旅游攻略 凤岗洗脚按摩哪里好 陕西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杭州西湖旅游攻略 银川旅游 值得去旅游的地方 胆结石按摩哪里好 韶关 旅游 旅游景点的英文 重庆旅游周边 云南旅游穿衣攻略 林州旅游攻略 大别山红色旅游 泰国旅游路线 五一旅游 霞山旅游景点 广东第一峰旅游风景区 去莫斯科旅游 扬州旅游商贸学校 贵州省旅游景点 马来西亚旅游线路 赴港澳旅游 文化旅游公司 沈阳旅游攻略必去景点 到美国 旅游 四川旅游网站 旅游私人订制